任 杰 一、乌海市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文明建设以及文化氛围通常是体现在人的理念和行为上,随着我市“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公民素质和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是书法文化。随着我市获得中国书法城、硬笔书法城、赏石城的命名以及中国当代书法艺术馆、书法广场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成,并相继举办了一批高规格、高档次的书画展,再一次推动了广大市民自觉练字、写字、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目前全市有各类书法文化协会组织30多个,会员6000多人,研习书法人数达50000多人,书法文化家喻户晓。二是多元文化。乌海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文化发展更多地受到“移民”文化影响,特别是中原文化、草原文化、河套文化等。这些独特的优势发挥和利用好了,对于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推动创城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不足。乌海是一个年轻的城市,缺乏历史文化积淀,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少,传统文化对人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足。学校教育方面,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正式教学中;家庭教育方面,缺乏言传身教配合;社会教育方面,缺少生动有效的宣传,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没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局面。另外,在单位方面,很多单位没有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管理,平时只重视工作业绩和目标任务的完成,忽略了职工的思想教育和素质提高。因此,在全市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二、几点建议 (一)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机制 一是在机关单位中,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培训干部大讲堂中,分期开设“家风”、“修身”等专题讲座。同时结合“创文明机关,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在全市广泛开展“读好书、强素质、思廉政、创佳绩”等活动,践行传统美德“看行动”的良好氛围。 二是在学校中,广泛开展“人人诵经典、争做道德人”主题教育活动,将“美德少年”、“大漠湖城书香飘”以及“中国梦、民族魂”等作为文化传承活动定期开展。把学习传统文化和文明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计划,作为各学校评先创优的重要内容。 三是在企业中,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和业主“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深入推行“信用工程”建设体系,围绕“重合同、守信用”、“小信诚则大信立”等核心理念,开展“文明诚信户”、“文明诚信企业”等评选活动,营造企业重文化、树形象、讲诚信的良好氛围。 四是在农区中,要以“十个全覆盖”建设为契机,以促进乡风文明为目标,结合文明镇、文明村、文明户等创评活动,广泛开展“乡风文明进农家、传统美德进农户”活动。要经常举办经典传统剧目巡演,支持鼓励村民运用戏曲、小品、故事会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正能量,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五是在社区中,要充分利用社区各类活动室,邀请离退休教师、道德模范、老战士等,围绕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教育、美德教育等内容进行宣讲。要围绕传统文化中的“和”、“孝”、“礼”、“俭”等内容,突出“孝廉文化”和“感恩文化”两个重点,广泛开展“弘扬传统、孝敬父母、体验亲情”实践活动。定期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好家庭”,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营造出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同心创业的良好风尚。 (二)推动书法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一是完善场馆建设。丰富中国当代书法艺术馆的内涵,完善服务功能,既要满足高水准的书画艺术展,也能满足丰富多彩的群众书画等活动,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化阵地。不断充实书法主题广场的内容,将历史和当代,名家和百姓都能展示出来。 二是推进文化街路建设。规划改造几条有特色、有品位的文化街、餐饮街,形成亮点。整治商铺门店牌匾、广告,根据行业特点,设计、制作材质好、有品位、有标准但风格不同的牌匾、门联。 三是开展主题书画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为契合点,开展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不同层面的主题书画展,增加群众参与度,弘扬社会主旋律。 四是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书法协会的积极性,组织引导书画家走进学校、企业、社区、农区,传授书画技巧,传播传统文化。 (三)大力营造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一是在公园、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应设置有传统文化和文明行为内容的公益宣传牌,同时设立阅览室、书报亭供人免费取阅。 二是在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开设专栏,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充分运用互联网、手机等平台宣传传统文化。 三是切实发挥好各类“道德大讲堂”的作用,在各个层面开展宣传教育。 四是鼓励引导作家、画家、摄影、曲艺等协会组织,创作更多反映历史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植入到群众的文化生活当中,实现宣传教育的“全覆盖”。 发言人系市政协委员,中共党员,乌海市乌达区水利局局长(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和外事委员会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