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安琴 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是加强新形势下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社会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彰显“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活动,近年在我市有序推进。 一、我市社会志愿服务的基本情况 (一)制度建设情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社会志愿服务工作,为加强志愿者管理、创新工作机制,制定印发了《乌海市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实施意见》、《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推动了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 (二)志愿者平台建设及注册情况。2015年7月创建了“乌海市志愿者”信息平台并开始运行,志愿者通过信息平台可了解活动发布、志愿者招募情况进而报名参与志愿服务。截至目前,已注册的志愿者达6.7万人,注册志愿服务团队240个。 (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情况。截止去年底,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574次,志愿服务时长159万小时,累计提供了31.9万人次的服务。 二、社会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不够深入,“专业化”水平偏低。当前,我市志愿服务工作主要以临时性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和赛事志愿服务为主,各单位成立的志愿服务队及社会志愿服务组织较少,有影响的、具有一定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志愿服务队较少,志愿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较低。 (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不够广泛,“活跃率”不高。市民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意识不强,即使有志愿服务需求的人也缺乏寻求帮助的意识。“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特别是“助困、助残”、“三关爱”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项志愿服务品牌活动效果不佳。 (三)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不够完善,“规范率”不够。市、区、镇(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志愿服务模式没有真正形成,市民广泛参与的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团队、志愿服务站等各类社区志愿者组织工作没有做到常态化。 (四)各责任单位合力不足,“作用率”不强。志愿服务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仅从服务时间和质量的要求上来看,不是靠哪一个部门、哪一部分人单打独斗可以完成的。有的成员单位志愿服务活动还只停留在完成注册和活动单一的层面上,推动社会志愿服务扎实开展的措施有待加强。 三、加强社会志愿服务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社会志愿服务规范化。一要建立健全招募注册记录制度。二要建立完善志愿者培训管理制度。三要建立健全激励回馈制度。四要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同时要组建志愿服务指挥中心,负责搭建联系志愿服务需求方和服务方的平台,加强志愿服务工作的指挥调度,促进市、区、镇(街道)、社区四级联动的志愿服务模式规范运行,打造“乌海志愿者”品牌效应。 (二)探索志愿服务工作常态化、项目化。要积极培育志愿服务文化,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要在融入上下功夫,引导人们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把志愿精神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实际工作之中,体现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范之中,形成弘扬志愿精神的良好社会风气。具体要以社区为重点,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一要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扶危济困、互帮互助的社区邻里关系。二要开展共建文明和谐社区的志愿服务活动,营造社区优良秩序,促进社区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区和谐。三要开展共建美丽家园志愿服务活动,营造干净整洁、绿化美化的社区环境。四要开展丰富社区文化生活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健康向上、其乐融融的社区文化氛围。与此同时,要切实形成志愿服务工作合力,将志愿服务切实融入到城市建设和管理、行业发展、基层党建、社区服务和大众日常生活之中,促使志愿服务工作与其他工作合力合拍、相互促进、整体推进,做到志愿服务与时代同行、与改革同步、与群众同道。各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良好局面。要广泛开展好党员进社区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巾帼志愿服务活动,深入推动医疗救助、科普宣传、扶残助残、关爱未成年人等志愿服务工作,建立消防、交通、禁毒、司法救助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形成覆盖全市、组织完善、运作有序、充满活力的志愿服务网络。 (三)加强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及管理。“乌海市志愿者管理平台”对有效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和引导志愿者长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要加强对“乌海市志愿者管理平台”的升级建设及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增强市民参加志愿服务意识,传播志愿服务精神,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为建设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中共党员,乌海市科技馆书记、团市委志愿者工作部部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