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园林绿化以城区公共绿地建设为重点,以城市道路绿化为主线,以单位、小区庭院绿化为基础,全面提高管护水平,城区环境和城市面貌有了很大变化,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一、创建园林城市基本情况 (一)绿地总量不断增大,园林建设突出特色 为了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根据城市总规和绿地系统规划,我市采取了规划建绿、拆违增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形式,大力增绿、扩绿,绿化总量大幅度提升。截止2014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8%,比2010年提高6.34个百分点;绿地率达到39.04%,比2010年提高5.9个百分点,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4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6.54平方米,三率指标均高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1.海区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了城区南北出入口景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库区土、开槽土等资源,降低了绿化成本,现在景观初现,也为居住在周边的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健身场所,改变了城区出入口面貌。 2.乌达区的绿化工作以养管工作为重点,严格执行国家园林养护标准,采用乔、灌、草、地被等植物混合的方式,由低到高,层次分明,绿化层次感强,取得了非常好的绿化景观效果。城区绿化总面积达403.4万平方米。 3.海南区不断加大园林绿化工程建设力度,累计投入园林绿化资金约5.2亿元。截至2013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1.49%,绿地率达到39.66%平方米。防护绿地达到160万平方米,生产绿地达到33万平方米,居住区绿化达到20.94万平方米。 4.滨河区重点打造五大园林精品工程,即滨河一期坝址公园、黄河风情园、书法广场、滨河二期中央公园、乌海湖右岸绿化。其中,坝址公园全长约1.2公里,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黄河风情园南北长2.3公里,建设用地23万平方米。书法广场项目建设用地总面积为20.82万平方米,成为能体现当地人文习惯和文化风俗的文化广场。中央公园项目用地面积23.7万平方米,定位为森林公园,是滨河二期的大型集中绿地,以该区域为中心,与社区绿化和广场公园绿化形成绿化圈,将生态效益与人文效益结合在一起。 (二)重点突出,全面发展 1.公共绿地建设方面:依托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新建了坝址公园、黄河风情园、滨河二期中央公园、乌海湖右岸景观绿化、葡萄主题公园、书法广场和龙游湾湿地公园等一批公园、广场。目前全市已建成大型公园、广场达27处。同时加大了街头游园绿地建设,几年来新建改造各具特色的街头游园绿地共46处。 2.道路绿化建设方面:建成了由林荫大道、机场路、海北大街、滨河大道、110国道、市府大道、狮城街等组成的城市林荫路系统;对部分老旧道路进行了绿化改造,拓宽种植池,增加种植层次等。并同时对城市南北出入口、立交桥进行绿化改造,不仅达到了绿化目的,而且颇具景观效果。目前我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5.4%。 3.防护绿地建设方面:加大旅游景区、城际连接线、山体绿化等绿化建设力度,各工业园区内树木葱郁,京藏高速公路、各城区城际快速通道等区域绿化已相连成片,海勃湾区东山、乌达区西山、海南区北山、甘德尔山生态旅游景区等山体绿化也发展迅速。 4.生产绿地建设方面:目前全市已建成具有规模的生产绿地9个,面积达到297公顷,苗木自给率不断提高。 绿地建设特色突显:一是节约型绿地建设成为常态。在灌溉方式上,几乎所有的绿地都是采取滴灌和喷灌,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在树种的选择上,骨干树种以耐旱、耐盐碱的树种为主,地被植物以耐旱的蓄根花卉为主,只有少量精品绿地选择了草坪;二是将乌海特色文化融入到园林绿化建设中。建成了一大批具有乌海人文特点的专类公园。三是将水体建设与园林绿化建设紧密结合,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以“沙地绿洲、水上新城”为目标。目前已建成了乌兰淖尔湖、凤鸣湖等20多个人工湖。 (三)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指标完成情况 经过对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进行自查,在八大类64项指标中,我市已达标的有59项,目前不达标正在努力实施的有5项。其中《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的55项指标中,我市达标的基本项有27项,一般项有17项,附加项有7项。自评结果:已达到城市园林绿化Ⅱ级标准。 二、目前园林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园林绿化总体规划不明确。城市园林规划建设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美化城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地方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生态措施之一。城市园林规划建设中仍存在规划建设布局设计中品种搭配档次较低,达不到科学化的建设效果。如在绿化规划布局上、景观上,色块、草坪发展过多,引发用水矛盾突出,养护成本高,生态效果不佳。在绿地结构上,生物多样性体现不充分,绿地结构层次不丰富,绿量不足,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树种单一,乔木、灌木的比例搭配不恰当。 (二)园林绿化养护缺乏保障。一是园林绿化养护认识不到位。建设部门过分追求城市绿地建设资金的投入,而忽视了对现有绿地的养护管理资金的投入,重建轻管的认识仍然比较严重;导致绿化养护经费投入不足。二是养护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素质较低。目前的养护措施,方法比较简单,技术含量低,养护工作缺乏创新。再加上养护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技术培训,技术业务素质满足不了工作需要,导致养护效率较低,效果较差。 (三)立体绿化推广力度不大。立体绿化跟不上,小区屋面、墙面、阳台和屋顶绿化欠缺。居民爱绿、护绿意识差,很多有条件的个人庭院都没有实施立体绿化。城市中心道路两侧也没有立体花钵等设施。 (四)老旧小区存在绿化改造难的问题。需要改建的居住小区物业管理差,小区绿地率达标更困难,存在绿化资金短缺,居住小区内可用于绿化的用地少,改造难度大等突出问题。 (五)现有的养护管理机制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近年来,随着园林绿化工作建设投入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力度的加大,城区内外的绿地养护面积逐年增加,造成现有养护人员不够,养护质量不高,不能保障苗木的正常生长。靠以往一个单位进行日常养护与管理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三、对创建园林城市的建议 (一)建立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领导机制。我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建设,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领导小组,建立了相应工作机制,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未能充分发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广大市民的知晓度、参与度不是很高,不能形成上下互动的良好氛围。今后应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加大宣传力度,共同推动园林绿化工作的发展,为早日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共同奋斗。 (二)建立健全养护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应根据养护的实际成本,充分考虑生产资料(农药,化肥,水电费)价格和人工工资的上涨等因素,相应增加养护经费,提高管护水平,确保绿化成果。与此同时,要注重因地制宜,因地施种,科学管理,确保绿化成活率。 (三)积极引进人才,加大技术工人的培训力度。目前园林绿化专业队伍无论在数量和结构上,都不能满足园林城市创建的需要,已成为园林事业发展中的“短板”。要加快改变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不足的现状。一是积极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形成合理的人才储备梯队。二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劳动部门联合,培养一批吃苦耐劳,勤劳奉献的职工队伍,夯实基础。 (四)建立健全联动管理体制。成立以园林牵头,公安、行政执法、社区、物业参与的联合管理体制,有效的遏制破坏园林设施、设备、花草树木的行为,防止居民区绿地被挪作它用现象的发生。要积极与宣传、教育部门联合借助舆论的力量及学校的教育功能,全方位的对爱护苗木、保护草坪等一些文明行为进行大力宣传,树立典型,传递正能量争做好市民。 (五)全面提升绿化品质。在不断做好城区、道路及重要节点园林绿化的同时,要注重处理好园林绿化和各专业规划之间的关系,使园林城市创建稳步推进。要提高对新旧公园绿地建设的重视力度,大力提升公园品质,要做到突出自身文化特质,增强公园绿地的景观性和功能性。还要加强立体绿化、林荫路绿化和绿廊、绿道的建设。 |